五臟,心、肝、脾、肺、腎五類臟器的合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
心主血脈,肝主生發,脾主運化,肺主宣發,腎主藏精,若五臟失調,健康必將不復存在。
現代人之所以各種各樣的疾病層出不窮,究其原因都是“五臟失常”在作怪。重視五臟的調養至關重要!
簡單5個小動作,輕輕松松調五臟!
1、單舉手臂-調脾胃
中醫認為,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通過脾、胃升降有序、氣機調暢,水谷精微得以輸布,滋養全身。經常練習《八段錦》中動作之一的“單舉手臂”,可升降氣機、強健脾胃。
具體做法:自然站立,兩膝微微彎曲,兩手捧于小腹前,掌心向上;然后左手翻掌往上舉,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兩掌一上一下撐開,同時兩腿站直;略停兩秒后,兩手原路返回,重新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然后換為單舉右手,重復30次。
2、展肩擴胸-宣肺氣
《黃帝內經》講“肺主氣”,肺氣正常宣發肅降,才能維持人體氣機協調。此動作通過展肩擴胸及后背松緊的變化,刺激少商、太淵等肺經穴位,以宣發肺氣、健肺養肺。
具體做法:兩掌合抱于胸前,左手變八字掌,右手變勾手,同時向左右兩側水平分開;左臂伸展,右臂屈肘,如古人開弓射箭般,展胸夾背,用力伸展,稍停兩秒;然后兩手均變掌,兩臂側平舉,最后合于胸前,換右手做另一側,重復30次。
3、常閉雙眼-養肝血
《黃帝內經》講“肝開竅于目”、“人臥則血歸于肝”,中醫認為肝藏血,雙目依賴于肝血濡養,眼一閉,則肝血藏,肝臟開始休整。閉目養神、日間小憩是養肝血的重要方法。
具體做法:輕閉雙眼,用兩手大拇指在外眼角太陽穴附近揉圈,然后每轉5圈,手按住太陽穴往后方向輕輕帶一下,酸脹為好。
4、勤踮腳尖-養腎氣
踮腳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且腎經循行路徑是從腳底涌泉穴到腳后跟,常踮腳,刺激腎經循行部位,馭氣上行,以溫補腎臟、激發中氣。
具體做法:踮起腳尖走路,或翹起足尖,用足跟行走。兩種踮腳走路方法可交替進行,循序漸進,以感覺舒適、輕松為宜。行動不便的中老年人,可選擇坐時或平躺時練習,用力踮腳尖或勾腳尖30~50下。
5、調息摩臍-降心火
解心疾的關鍵是降心火。調息摩臍引心火下行,疏解心意。可有效調節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預防心臟疾病。此功法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進行練習。
具體做法:雙眼微閉,同時意想肚臍處溫暖舒適;把呼吸放緩,吐息綿綿,深入小腹,一呼一吸間,體會小腹微微開合的感覺;5分鐘后睜開雙眼,兩掌順時針摩腹數周,然后逆時針摩腹,嘴中唾液逐漸增加,然后慢慢吞咽下去。
五臟安和人長壽。日常生活中,堅持五個小動作,養護五臟,養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