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于季風性氣候,夏季雨水較多,所以夏季是我們一年當中濕氣最旺的季節。在中醫學說里,寒濕是百病之源,如果身體被濕氣所犯,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如精神萎靡、黑眼圈、容易犯困、身體水腫、關節疼痛…等等。所謂“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排除體內的濕氣就成為夏季養生的重中之重,也是難點所在。下面小百就為大家介紹6個解決濕氣煩惱的小方法。
一、運動祛濕
夏季濕氣重的人常常表現出一個相同的特征:“懶”,需要說明這個懶并非指常規意義的懶惰,而是人體濕氣重的一種癥狀,具體表現為:不愛動,不愛說話,喜歡躺著不動。但越是不愛運動,越不利于身體水分的代謝,只會加重濕氣問題,所以夏季雖然天氣很熱,但是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的運作,加速濕氣的排出。日常生活中像慢跑、健走、太極、瑜伽等都是夏季不錯的運動方式(夏季運動后如果汗出量較大,應及時換干爽的衣服)。
二、食療祛濕
中醫理論認為,脾主濕,人體內有濕氣必然和脾有一定的關系。夏季與其它季節不同,人體消化能力在這個時期相對比較弱,所以飲食應以容易消化的果蔬為主,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避免增加脾胃的負擔。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赤小豆與薏米是夏季除濕的食療首選。赤小豆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胃的功效。薏米,性涼,味甘、淡,入脾、肺、腎經,有利水,健脾的功效,在民間常用二者煮粥來祛除體內的濕氣。
三、艾灸祛濕
艾灸作為中醫里非常有效的一種理療保健方式,是以艾葉為原料,進行針灸身體的方式,通過艾灸能保健身體。艾葉屬于性溫、味苦的中藥,在進行針灸的時候能夠溫經止血、祛寒止痛。在中醫上有這么一句話:“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見,使用艾灸,能夠治療常見的疾病。
艾灸是利用艾草燃燒時產生的純陽熱力刺激人體穴位,達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的效果,艾灸祛濕常用的穴位有豐隆,足三里,解溪,承山等穴位。一般來說,艾灸祛濕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一般常用于濕氣較重的情況下,當然作為養生也是可以的。
四、拔罐祛濕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理療保健的方法,拔罐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對操作方便,很適合在家中自我養護身體,祛除濕氣。
當然,在拔罐的時候,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一點,拔罐的時候,不要一直拔同一個地方,以后背來說,要全面進行拔罐,對于增進治療效果有非常好的幫助。
五、推拿祛濕
推拿按摩是現代人最喜歡的一種養生保健方式。人體內有很多穴位,通過對這些穴位進行推拿按摩刺激,可以達到調理氣血、排毒祛濕的效果。下面兩個穴位,自己經常按按,可以輕松排濕喲。
01、水分穴
肚臍上方一拇指寬,就是水分穴,主要用于通調水道。
手指四指并攏放于水分穴,用振顫的手法按摩,堅持30-60秒。可以讓大小腸蠕動分開,恢復它們分清降濁的功能,還能幫助控制血糖。
02、陰陵泉穴
找到小腿的迎面骨,從下向上推,推到迎面骨拐彎處,就是陰陵泉。主要負責健脾化濕。
但不是只按陰陵泉一個穴位,而是點揉從三陰交到陰陵泉這一段經絡,每天10-20次。如果摸到有條索筋結的位置,說明有代謝的問題,可以著重用彈撥的方式按揉,每天彈撥50次。
六、足浴祛濕
寒從足下生,夏天很多人會穿著涼拖鞋,甚至有人喜歡在家中光著腳走動,這樣就會長時間的接觸到寒氣,造成寒氣入體。夏天的濕氣本來就很重,容易在脾胃中形成滯留,時間一長就會讓人出現精神不振的癥狀,這個時候可以適當的添加干姜或艾草進行泡腳,通過泡腳能夠刺激經絡,對于祛濕也有非常好的幫助。
夏季天氣炎熱潮濕,預防濕氣的侵入要注意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貪涼,只要平時對濕氣多加留意,自然可以遠離濕氣的煩惱。上面的六個方法,你們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