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強調心外無物,心是萬物的主宰。
如果內心不安,人生往往寸步難行,容易陷入泥沼。唯有破除心賊,一個人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安寧。
他提出“坐中靜,破焦慮之賊;事上練,破慌亂之賊;舍中得,破欲望之賊。”三賊能破,萬事可成。
坐中靜,破焦慮之賊
坐中靜,是明心的過程。
人心如水,有所波動,就很難正確映照萬物,看清萬物。
若被焦慮、恐懼左右,人往往會對局面失去判斷,做事也難以用盡全力。
一個人只有做到自我厘清,清晰初心,才能在紛繁易變的世界里,內生動力,穩定內核,迎難而無懼。
《大學》中有言:“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遇事當靜心沉潛,放下功利心態,才能克服焦慮,生出智慧,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事上練,破慌亂之賊
王陽明講“人須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處事不驕不躁,耐得住性子,集中精力在每一件事情上死磕,才能真正磨煉出自己的本事。
民間講,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
煮飯、育雛,都要經過一番耐心等待,才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在大事小事上刻意磨練自己心性的人,內心越是平靜,越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出冷靜的判斷與正確的選擇。
常從事上練,破猶豫執迷,方能得隨遇心。
舍中得,破欲望之賊
王陽明曾說:“人人皆可為圣。”
只是有些人內心欲望太多,遮蔽了良知,以至于走了歪路、邪路。
大多時候,人無所舍,便無所得。若被欲望所左右,只會變得貪婪和不滿足。
莊子講:“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
追求錢財的人,總覺得錢財積累得不夠多,滿足不了貪欲而感到憂愁;追求地位的人,總覺得職位坐得還不夠高,無法對人夸口而暗自悲傷。
只有突破欲望牽引,掌控自己的心智,坦然面對得失取舍,不因功名生貪欲,不因利益生貪求,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自由和平靜。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世事總無常,把這顆心安頓好,人生無往不利,萬事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