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上班時隨手買面包牛奶開啟一天新生活,午餐時買便當快速填飽肚子,加班時點一份關東煮補充身體,生活我們早已習慣了便利店的貼心服務。
但在中國大大小小城市中,還存在著不少便利店“荒漠”,如何沙漠變綠洲?
01# 政策聚焦#
“我國有很多便利店,但總體來說水平不高。全國現在只有13萬家連鎖便利店,數量還是大大不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商務部部長鐘山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要重點優化布局,推動便利店連鎖化發展。
7月31日,商務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三年行動的通知》,為提高便民服務質量,激發消費潛力,擬在全國范圍開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三年行動。
三年行動,在地方層面上看,近幾個月來,吉林、寧夏、河北、河南等省份已接連出臺相關實施意見,提高連鎖便利店覆蓋面。
如,6月初,河南省商務廳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品牌連鎖便利店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進一步優化便利店網點布局,按照每年增長率不低于5%的要求,使品牌連鎖便利店的總體數量和覆蓋率得到進一步擴大。
02#“南熱北冷”的便利店行業#
作為消費的重要載體,經過20多年的“跑馬圈地”,相較美日韓等便利店滲透率較高的國家,中國的連鎖便利店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國內,東莞成為人均便利店最多的城市,每1242個東莞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這一數字分別是8889人、3769人、2803人和1731人。相比之下,東莞人均便利店數量幾乎是北京的7倍。
為何便利店發展“南熱北冷”?行業人士觀點是“三個半生意”理論,即生意只能做“半年”(冬天太冷),馬路只能做“半邊”(馬路寬闊且中間有隔離帶),一天只能做“半天”(夜間消費習慣缺乏)。這種說法雖有些絕對,但也戳中了北方城市便利店發展的痛點。
同一個城市,不同的連鎖便利店服務水平也有差別。“在北京,一些日系或新型便利店環境更好,提供的食物也較為豐富。但也有一些便利店不僅食物缺乏多樣性,甚至不提供座位就餐,難言便利。”有居民指出。
為提高服務水平,商務部的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三年行動明確提出,鼓勵便利店內設置就餐、休閑區域,豐富購物體驗、場景體驗。鼓勵有條件的便利店24小時營業,提高居民夜間消費便利度和活躍度。
03#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
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三年行動提出,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到2022年,全國品牌化連鎖化便利店總量達到30萬家,銷售額累計增長超過50%,全國中等以上城市每百萬人口不少于200家門店,連鎖便利店24小時營業門店的比例不低于30%(含無人零售店)。
“鼓勵各類行政事業單位開放臨街房屋、辦公用房、倉庫等空間資源;支持品牌連鎖便利店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特許加盟等方式整合一批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市場競爭力較弱的非連鎖便利店;鼓勵對夫妻店、小商店等傳統店進行改造提升,成為供應鏈驅動型的連鎖便利店。”
天眼查數據顯示,近十年便利店相關企業年度注冊增速穩定在20%-30%。截至8月24日,以工商登記為準,今年新增便利店相關企業超過13萬家,其中第二季度新增近7萬家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比增長53%。
“便利店依然有發展前景和增長空間,需要企業長期有耐心地經營。”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強調,疫情之后,行業應更加關注掌控資金鏈安全,打造供應鏈與數字化能力。
實體門店,高品質商品應有盡有,上千個品類,萬余種商品,極大的滿足了消費者的購物欲望;在線上商城,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端一鍵下單,附近門店30分鐘閃電配送,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讓門店營業額輕松上漲;灣灣川依托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整合社區周圍資源(干洗店、鮮花蛋糕店、上門開鎖、美食外賣等)打造一站式的社區生活服務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極致便利店的生活體驗。依托灣灣川智能商業,實現線上線下多重盈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