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味道,那么瀏陽有種味道叫做蒸菜。
煙花驚艷了瀏陽的夜空,而蒸菜則撩動著瀏陽人的味蕾,蒸火焙魚、蒸酸菜、蒸鄉里臘肉......蒸籠上桌,熱氣騰騰,熱辣鮮香。
好山出好水,好水育好食。蜿蜒靈動的瀏陽河自大圍山發源,瀏陽蒸菜也從這里開始飄香,從元末明初至今,傳承了600多年,傳遍了大江南北。
在瀏陽,素有“無菜不蒸”的說法,瀏陽蒸菜也一直以其經濟、快捷、營養、衛生、種類豐富而受到老百姓的青睞。但說到蒸菜產業,過去,瀏陽蒸菜多以傳統夫妻店、個體店為主,有品類,無品牌,整個產業普遍呈現散、小、弱狀態。
自2010年來,瀏陽市委、市政府開始著重培育瀏陽蒸菜產業,先后成立發展領導小組、產業協會,并出臺政策支持、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加強品牌建設。2011年,瀏陽獲得“中國蒸菜之鄉”的稱號;2012年,瀏陽蒸菜獲得“國家地理集體商標”,成為國內餐飲行業為數不多獲得該商標的項目,進一步提高了瀏陽蒸菜的品牌知名度。
而在瀏陽蒸菜產業化的道路上,不得不提到一個叫彭誠的人和他所創辦的蒸瀏記。2015年,在瀏陽政府的積極引導吸引下,從事互聯網工作的彭誠在集里街道開起了第一家蒸菜店,如今,蒸瀏記已在湖南、廣東、江西等省份發展蒸菜加盟店面200多家。
蒸瀏記瀏陽蒸菜中央工廠
蒸瀏記中央廚房,每天有50個菜品在這里完成前處理,然后經生鮮冷鏈配送至全國各地的門店。
“我們就是奔著產業化來的,其中重要一步就是建立大型中央廚房。”蒸瀏記創始人彭誠說,中央廚房完成菜品的采購、洗切、配料等前處理環節,通過生鮮冷鏈日配的方式,每日將新鮮的菜品運送到門店,店鋪只需要蒸熟即可,既實現去廚師化,又最大限度保持菜品口感。
“在外面很難吃到正宗的瀏陽蒸菜,原因就在食材上。”彭誠說,瀏陽蒸菜重味輕型、重材輕烹,其核心就是食材,蒸菜產業化的前提也一定是食材的產業化。為此,蒸瀏記培育了一批瀏陽本土的食材、調味料等供應鏈加工廠。
“比如說瀏陽酸菜,它區別于其他地方的酸菜,是采用無鹽發酵,而且以往只有農戶自己家里會做一點,批量是買不到的,所以我們在張坊培育了近1000平方米的酸菜加工廠。”彭誠說,“同樣的還有需要三蒸三曬的鹽菜、臘味、定量調味包等,目前,我們超過一半的食材采購來自瀏陽本土。”
食材統一采購,菜品集中前處理,每天,蒸瀏記中央廚房都會推出50個菜品。每到傍晚,10多輛冷鏈物流配送車就從位于瀏陽經開區的蒸瀏記中央廚房出發,直到長株潭各個分店,省外配送則搭上絕味鴨脖的“順風車”,5個小時內,將會完成全國200多家門店配送,物流日配半徑達到了500公里上。
目前,全國已有4萬多家瀏陽蒸菜門店,瀏陽蒸菜上中下游產業鏈格局已基本形成,產業規模和輻射范圍持續放大。
和瀏陽蒸菜一起“走出去”的,還有快速增長的瀏陽蒸菜品牌和門店。瀏陽市商務局內貿科科長何康告訴記者,目前,全國已有4萬多家瀏陽蒸菜門店,同時培育出了以“蒸瀏記”為代表的蒸菜餐飲連鎖龍頭企業、以“匯湘軒”為代表的蒸菜調味料定制企業和以“聰廚”為代表的預制菜企業,上中下游產業鏈格局已基本形成,產業規模和輻射范圍持續放大。
同時,瀏陽蒸菜產業也成為瀏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花炮產業轉型升級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吸納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助力精準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瀏陽蒸菜年產值超過20億元,每年上繳稅收超過1000萬元,上下游企業共幫扶農民超過1萬戶,增收超500萬元,吸納就業超5萬人次。
近年來,瀏陽先后還出臺了《推動瀏陽蒸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5年)》《推動瀏陽蒸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促進瀏陽蒸菜快速發展的政策,通過資金和政策扶持幫助瀏陽蒸菜企業發展壯大。下一步,瀏陽將持續擦亮“中國蒸菜之鄉”品牌,力爭到2025年,瀏陽蒸菜產業銷售收入達300億元以上,從業人員達20萬人以上,銷售額年遞增率達15%以上。